
本网讯 5月7—13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学用贯通综合试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第三阶段实习实训圆满收官。这场为期7天的沉浸式实训以“脚下有泥、心中有数”为导向,带领学员走进 6 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在田间地头、加工车间、民宿院落中摸经验、学本领,为乡村振兴储备实战领头人。
田间课堂,手沾泥土学真章。5月7日,学员的实训旅程从晓天镇白桑园村的茶香中开启。在2400亩兰花茶园里,他们腰挎竹篓,跟着茶农学习“一芽一叶”手工采摘技法,指尖翻飞间切身感受一叶茶到一杯茶的源头品质;在智慧茶园监测中心,学员们围拢在数据大屏前,记录土壤墒情、虫情监测等数字化管理经验,不少人掏出手机拍下传感器安装点位。当晚,皖香源山麓茶宿的炒茶灶前火光跃动,学员挽起袖子轮流上阵,在师傅指导下翻炒青叶,体验杀青、理条、烘干的传统制茶工序,手掌间的温度让茶旅融合的概念变得真实可感。
产业现场,解码特色发展密码。实训首日下午,阙店乡转水湾村的红油香椿基地成为活教材。学员踩着田埂穿行1600亩香椿林,观察标准化种植的“宽窄行”布局;在年产200万瓶的香椿酱加工厂,学员跟着负责人钻进无菌车间,从原料筛选、真空包装到冷链运输全流程记录,有人甚至计算“鲜芽到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裂变。当看到村里通过“EPCO”模式将闲置民房改造成高端民宿,学员当场围坐在木栈道上,与村书记算起“民宿分红+农产品代销”的经济账,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小体量村庄差异化发展”的实操要点。
深夜思辨,头脑风暴出实招。每晚的案例研讨成为实训“加餐”。在春秋乡文冲村的研学小镇会议室,围绕“如何让村民从产业发展中看得见、摸得着”,学员结合白天参观的“文翁故里”文化研学项目,激烈讨论村民以房入股、农特产品定制化等落地路径;在鹏翔巧克力玫瑰小镇的住宿区,小组围坐在草坪上,对照石塘村“红色茶乡”三产融合模式,梳理本村稻虾共作、花卉种植的升级突破口。有学员笑称:“每天走2万步看现场,晚上再‘烧脑’到10点,笔记本写满30页,比当学生时还认真!”
实战检验,方案里写满“落地经”。5月13日的成果汇报会成为实训“验收场”。学员带着6天走访记录的120余条产业数据、23个可复制案例,现场汇报本村集体经济发展方案(2025-2027):有的借鉴转水湾村香椿深加工经验,计划在本村建设食用菌烘干厂;有的活用白桑园村茶旅融合模式,提出“茶文化节+农事体验”的农旅规划;还有的将文冲村“文化+研学”思路转化为“非遗工坊+亲子课堂”的具体路径。专家点评时频频点头:“方案里没有空话,全是在实训点‘偷师’来的实招,可行性很高!”
结业时,学员的笔记本上印着泥土渍、沾着茶香,更记满把论文写在田埂上的初心。这场行走的课堂不仅让带头人带回了6个省级精品示范村产业发展的锦囊妙计,更在实地触摸中找准了本村发展的“坐标系”。随着一份份带着实训温度的方案落地,舒城县的乡村振兴图景正从纸上规划走向脚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