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把课堂所学真正写进产业实践,8月9—15日,浙江省乐清市农业农村局携学用贯通文化产业专才班学员奔赴江苏五市,以一趟 7天的“移动课堂”完成从“看热闹”到“找门道”的质变。
在这场研学之旅中,学员深入探寻非遗与产业融合共富的密码,各地特色产业亮点频现,其中南通的蓝印花布产业生态构建与苏州镇湖刺绣产业集群的变革创新尤为引人注目。
踏入无锡惠山古镇,学员仿若置身非遗海洋,沉浸于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等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传承人手中,紫砂泥幻化成憨态可掬的“大阿福”,赵红育大师的飞针走线绣出“精微透绣”的极致细腻。传统非遗与直播、潮玩的碰撞,让学员兴奋不已,现场便构思起“非遗+电商”的返乡落地计划,为非遗产业发展打开新思路。
宜兴陶二厂见证了紫砂从“泥巴”到“珍宝”的蜕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潇笠以“紫砂诠释现代美学”,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创作出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艺术珍品。课后,学员围绕“紫砂+工业设计+文旅体验”头脑风暴,敲定3个跨界联名开发意向,积极探索“小紫砂”撬动“大市场”的无限可能。
南通之行,是构建非遗产业新生态的生动实践,蓝印花布成为其中耀眼的主角。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手把手教大家体验“一块布”从轧花、染色到晾晒的22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员深刻领悟到蓝印花布背后的匠心精神,也感受到传统技艺传承的不易。而在富美帽饰博物馆,一顶顶融合蓝印花布等各种元素的时尚帽子,串联起“非遗技艺+时尚设计+会展经济”的完整产业链。不仅如此,“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非遗工坊+直播基地”的创新运营模式,让蓝印花布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共富模板”,为学员们提供了非遗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扬州的非遗在数字时代绽放新魅力。扬州非遗珍宝馆的“数字化技艺库”利用数字化技术生动呈现传统技艺,大运河博物馆的“沉浸式运河展”借助科技手段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大运河文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慧琴演示的苏绣“双面异色异形”针法,尽显高超技艺与创新精神,学员们纷纷计划后续对接IP授权、线上展演合作,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走向更广阔市场。
苏州镇湖刺绣产业集群则引领传统产业新变革,成为此次研学中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学员深入调研“绣品一条街+云上绣房”的创新运营模式。线下漫步在绣品一条街,逛店看样,感受传统刺绣的魅力;线上通过小程序“云上绣房”下单定制,享受便捷的购物体验。“线下体验+线上成交”的模式不仅提升消费者体验,更为传统刺绣开辟新销售渠道。现场,花边产业学员计划引入AI设计打版系统,“小批量、快反应”的柔性供应链也能玩转“即看即买”。
此次研学带回来的不只是资料,更是看得见的项目、学得来的技术、交得到的伙伴。学员表示,会把“江苏经验”翻译成“乐清版本”,让非遗不仅活在博物馆,更要活在生产线、直播间和乡亲们的钱包里——古韵要有颜值,更要有产值;文化只有做成产业,才能真正活在当下、火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