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北京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以“新工程、新主体、新动能”为指引,着力打造现代农民培训模式、培育高素质农民,通过输入新理念、打造新主体、激发新动能、呈现新业态和增加新收益,助力地区农业品牌“草莓小镇”的建设。
输入新理念
鑫城缘农民田间学校的新老负责人都是昌平农广校的学员,从农民中等学历教育到短期培训,从高素质农民培训、中高级实用人才培训再到北京市“头雁”培训,他们都是第一批学习者。昌平农广校紧跟政策形势,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定制化、菜单式、专家陪伴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以往重技术轻理念轻素养的培训思路,通过邀请朱启臻、史亚军、朱启酒、李华、张国等专家教授交流研讨,讲授农业社会学、农业创新创业、乡村农产品品牌建设、共享农庄模式构建以及思政等课程,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农广校的多样化培训内容和交流指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产业多样化的发展方向,他们将学到的新理念转化成行动,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形成了在北京都市农业背景下走融合农业路径、围绕“农”字做活“农业+”的新思路,逐步打造现代化农业教育模式与样板。
升级基础设施。鑫城缘农民田间学校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投入资金,对教学场地进行改造,多媒体教室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农民学员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设置培训课程紧紧围绕增产、增收的实用性,将新技术、新品种、新管理手段引入课堂;拓展和优化田间实践基地,划分出不同的种植区域,涵盖了各类果蔬的种植示范,让学员能够在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整合教学资源,学校与农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引进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并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到校授课,为农民学员带来前沿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建立农业图书资料室,收集整理各类农业书籍、期刊和技术资料,供农民学员随时查阅学习。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的“固定课堂+实地观摩+专家坐诊+田间指导”培育模式,也在社员中培育出了懂种植的“田秀才”、会经营的“土专家”。
在此基础上,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向服务型社会型农业发展,开设中小学社会实践大课堂,设立科技小院、亲子研学基地、青少年志愿者服务基地,成立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队,让广大农民学员和市民、中小学生体验农事劳动、感受农耕文化。
通过农广校教育不断输入新理念,鑫城缘农民田间学校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挂牌的科技小院、培育出第一个政协委员、第一个优秀青联委员和新型合作社理事长、第一个全国优秀农民工、第一个全国十佳农民和第一个正高级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老校长崔维国感慨地说:“是农广校改变了我,改变了我们全家!”
打造新主体
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从过去注重生产逐步转变为服务带动更多小农户走高品质生产的道路,满足市民新需求,为此,学校从主导产业入手,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并投身农业社会化服务。
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位于昌平区草莓产业基地核心区兴寿镇西新城村,学校现有社员315户,带动周边500户农户,根据农民学员的不同需求和基础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课程,草莓及果蔬种植技术类课程,包括品种选择、土壤改良、育苗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采用现场示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市场营销类课程,包括品牌建设、草莓摄影、电商直播、网络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掌握草莓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产业融合类课程,包括旅游规划、服务管理、创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农民拓展草莓产业链,发展草莓采摘、农家乐等休闲农业项目,满足农民学员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不同需求。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实践导向、互动性强、贴近农民需求的培训模式,让农民学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每年开办20余场培训,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2000余人,服务面积达1000余亩。
从2014年开始,学校还与种植社员签订全程的免费服务协议与果品回收协议,不断地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了“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四零”服务体系。2020年,北京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
另一方面,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延伸工作触角,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学员提供创业指导和扶持。建立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为农民学员提供场地、设备等支持,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帮助学员制定创业计划、申请农业贷款、拓展销售渠道等,助力他们实现农业创业梦想。
除此之外,学校以技术为纽带积极参与京津冀蒙扶贫协作和援疆工作,将草莓立体基质栽培技术全方位落地实施,带动当地草莓产业发展。
激发新动能
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通过技术试验和示范形成样板,带领社员及周边农户实践学习,提升种植技术和水平,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形成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以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昌平区农业农村局、农服中心等单位为技术依托单位,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在园区开展了有机肥培肥地力、测土配方施肥、草莓园综合节水、草莓水肥一体化、草莓葡萄间作、草莓蔬菜轮作、草莓绿色防控等试验示范60 余项,成功落地种植国内外草莓优新品种50余个、示范先进栽培模式17种,带动社员科技种植;温室南边套种水果苤蓝、芹菜,草莓垄上套种水果洋葱、蜜薯,草莓垄间套种食用菊花,草莓高架种植架底下种植软化芽球菊苣、韭菜黄、白玉菇,温室后墙进行管道栽培,实现地尽其用,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和产品的多样性,2015年至今,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亩,技术覆盖率94.63%;与此同时,带领合作社进一步进行规范化草莓种苗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利用春秋大棚进行遮雨式育苗、立体架基质育苗,每年为全区草莓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300万株。
为了让农民学到用到实实在在的技术,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依托草莓学院召开农民现场会,集中采购种苗发放给社员按照标准模式套种,并签订回收协议,形成产量规模,孵化出以草莓为主产的多种产业模式,丰富农产品结构,实现土地最大化的利用,带动草莓产业创新多样化生产。通过每年50余场次的现场会共推广成熟技术11项,申请草莓缓控释肥育苗专利1项,草莓立体栽培架专利4项。同时,以创新型企业建设为契机,鑫城缘合作社田间学校与高校建立了良好的联系,2014年挂牌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实践基地,2021年被中国农业大学确立为北京第一家科技小院。
呈现新业态
在围绕农字做活“农业+”的新理念影响下,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通过延伸主营产业“草莓+”,发展多种农业业态,创新“农业+”深化农文旅融合。以“体验”为切入点,继采摘成为一种体验后,把刚刚采摘的草莓榨成一杯浓浓的草莓汁,亲手做一瓶草莓酱、一块草莓酥,让加工也成为一种体验,将传统农业发展为体验农业;通过对园区基础设施进行打造,设置农事乐园、动物乐园、科普长廊,开发农业科普教育相关体验式课堂,将传统农业打造为科普农业;除了体验农业和科普农业的打造,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的新一代负责人崔天鋆带领社员将村中闲置的宅基地进行流转改造,开办餐厅、民宿,将一产与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休闲农业,同时探索东燕州古城遗址和双泉寺等历史文化资源,让村民个个成为讲解员,发挥文化传播作用。目前,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已成为集观光、采摘、体验、展示、科普、教育、餐饮、休闲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小型田园综合体,真正做到了“跳出农业看农业、围绕农业基础做休闲农业”,呈现了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新业态。
增加新收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新时代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满足城乡市民的新需求背景下,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作为新主体,在做活“农业+”新理念的影响下,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提高草莓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鼓励农民学员积极参加培训,对农民学员给予奖励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依托草莓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草莓初级加工、乡村旅游、采摘、电子商务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民社员收入。
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现有社员315户、覆盖9个自然村,建设草莓种植温室705栋,技术创新示范基地166亩。探索实践带动周边500户农户以草莓为主,多种蔬菜、食用菌套种轮作的生态种植新技术创新生产,每户通过技术创新增收5000元。其社员每栋温室年产草莓3000斤、蔬菜1500斤,每栋温室平均毛收入6万元,同比其他小农户平均增收2万元;通过接待采摘和网络销售,每年所属社员的销售量达到总销售量的70%,实现每户增收2万余元;通过农副产品的初级制作与加工、文创产品的打造以及民宿经营等多种业态的呈现,鑫城缘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辐射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年产值1500余万元,增加了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保证了农民收入四季不断。
北京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作为新主体,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鑫城缘田间学校将以北京市“百千工程”为支撑,激发农业科技新动能,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助力兴寿镇打造“草莓小镇”,为地区农业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