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农村,很多人都会想到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愿意在农村生活一辈子。王保荣就是例外,现年59岁的他是宽城县化皮镇西岔沟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为了果树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为了农民增产增收,他十几年如一日研究果树培育,剪枝理肥,寻找适合当地的果树品种及管理方法,摸索出来了一套果树管理经验,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王保荣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深深地了解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他也知道造成贫穷和落后很大的原因是知识的缺乏,他亲眼看到父母及乡邻们由于不懂果树技术,没少费力,没少投钱,可就是收入少;还有的果农由于看不懂说明,施错农药,造成果树减产。看着乡亲们饱受不懂科学技术的苦楚与辛酸,激起了他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
1980年,他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对他的这一举动,父亲和乡亲们开始都有些不理解,但凡有点知识的人都视农村为苦海,生怕再受穷,都已远走高飞。他却说,我成长在这片热土,我属于这片土地,我要尽我的能力去造福它。回到村里他开始认真学习果树技术知识,他买书订报,查阅各种资料,到县城里听各种果树知识讲座、拜访果树专家。采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在自家的果园里做试验。对家人的不理解和一些乡亲的冷嘲热讽,他刚开始没当回事,可时间长了,他也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他气馁过,也悲伤过。可他挺住了,一次又一次站了起来。用他的话说:“试验的投入是有限的,而试验成功后的推广价值是无限的。试验10次,有1次成功,就值。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光想回报哪能不付出点儿呀?” 为了做各种试验,从春到夏,年复一年,他可没少吃苦。他黑天白天都长在果园里。人晒黑了,累瘦了。感冒了,吃上两片药,不耽误搞试验;实在顶不住了,打个点滴,针头一拔,他又直奔果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经验与知识的不断丰富,他家的果园年年都比别人家的多结果,年年收入高出村里的乡亲。他一下子就成了村里的红人,他的家里经常挤满要资料、咨询问题的乡亲,他不厌其烦地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
可他富了没有忘了乡亲们,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他在2010年获得“冀北小国光实施工作省级二等奖”,2012年获得承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获得“承德市技能大赛综合组比赛”一等奖,2018年在西岔沟村采摘节上自家的苹果荣获二等奖,2019年获得“第二届(青风杯)承德市林果实用技术人才科技大比武综合技能一等奖”。
可他仍每日起早贪黑,奔波在果园里。还经常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讲解果树知识,乡亲们听得是津津有味。他把好技术、好品种无偿推荐、传授给乡亲们。
他说,我不羡慕大城市眼花缭乱的生活,为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乡亲们做点事,心里挺踏实的,这辈子值了!